【聆听·讲述】
讲述人: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 夏森
几天前,我得到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荣誉,习近平总书记还亲自为我和其他几位获奖同志颁奖。见到总书记的那一刻,我真想站起来向他致意啊,可手撑着轮椅刚试了两次,总书记就轻拍着我的肩膀,自己俯下身来给我颁奖。看着总书记的笑容、听着大家的掌声,我心里很激动,也有些不安:这些年来,我只是坚持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,尽我所能帮更多孩子受教育,而我做的,还很不够。
2020年7月22日,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举办的支教团送别晚会上,支教老师(中)接受同学们的祝福。新华社发
我的一生仿佛与陕西这片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缘分。1938年,15岁的我在理想的指引下来到延安,当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从此将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实现祖国独立富强的伟大使命中。
夏森生活照。光明图片
新中国成立后,我一直从事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。离休后,我和先生汝信一致决定:当年是老区人民培养我们成了干部,今天,我们也要尽己所能,为老区的孩子们出一份力。2006年,我开始捐款帮助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的贫困孩子们读书。从此,捐助没有停下过,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这条纽带也越来越紧密。
2006年,我为丹凤县龙驹寨镇西街小学捐了2万元添置桌椅。2008年,又为他们捐了2万元用于奖励优秀少先队员和“三好学生”;还捐了20万元为龙驹寨镇赵沟小学建设教学楼。后来,我和先生觉得,零零星星资助解决不了大问题,不如拿出更多钱,做些影响更大、能带动更多人一起参与的事情。于是,2013年,我们拿出100万元设立了“夏森助学金”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同事们的帮助下,这个助学金形成了管理办法,也有了严格的审核标准。我对帮着起草管理办法的同事反复强调:选择受资助的孩子,最重要的标准是思想品质要好,一定要热爱祖国。目前,我一共为助学金投入了176万元,用于丹凤县和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的教育扶贫,资助家庭贫困大学生和高三学生上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