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江丹
《人世间》的热度还未消散,梁晓声又推出长篇新作《中文桃李》。小说以小城青年李晓东和徐冉的情感经历为主线,讲述了80后一代人的困境和成长。小说的时间始于2000年,世纪之交,时代更迭,而且背景又是一所大学的新生入学,一切似乎都是新的开始。彼时的年轻人对新的世纪、新的生活都有新的向往,但是“新”并不是与过去种种的彻底割裂,它没有断层,而是一种连续,既不能以“新”的名义全然否定什么,也不能因此就全盘接受什么,必然要去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矛盾。
《中文桃李》 梁晓声著 作家出版社
小说里,理想主义的李晓东与现实主义的徐冉是一对恋人,他们之间的很多矛盾其实并不是因为李晓东母亲的门第偏见,而恰恰是来自两个人价值观的不同。比如他们对校园杂志《文理》的参与初衷,于李晓东而言,这是文学理想的坚守和践行,意在传播“文乎有理”。但对徐冉来说,比起对文学的赤诚之心,她或许更在意《文理》所带来的实际意义,她的主动参与是对男友的支持,也是同学之间人情世故的往来。再比如他们在校园外同居伊始,李晓东几乎是以对抗的姿态与不如意的现实倔强地较劲,徐冉则不然,她会从实际出发,用李晓东喜欢的方式说服他,为两人更长远的相处做打算。值得注意的是,两人彼此相爱,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,那就是让这段关系有一个更好的未来。也就是说,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同样如此,尽管新的时间、新的环境里会有新的问题,但是它们并非背向而行。
小说里,多次从李晓东的角度提到了徐冉的成长。在一次关于生活的讨论中,李晓东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诗类的生活,徐冉没有掩饰她的观点:“诗类的生活后来往往会走向反面,‘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悲欢离合,此事古难全’,世界并不永远诗意盎然,作为匆匆过客的人,憧憬始终不变的诗性生活,太理想主义、太脱离现实了。”李晓东没有反驳,反而耐心听徐冉为什么选择报告文学类的生活:“每个人的生活,不就是由自己一直往下续、自己对自己的一场报告吗?由不得异想天开,由不得任何虚构、自欺欺人。当然了,人在世上走一遭,而且只能走一遭,绝无第二遭,也绝无重拍一段那一说,完全像报告文学太乏味了。所以,得多少有点儿文学性,将小说啦、散文啦、诗啦那些元素往生活里加点儿,就像往菜里汤里加‘十三香’那样。这就是我理解的生活,这就是我给自己设计的生活。”
这番见解让李晓东对昔日那个“农家女”刮目相看,徐冉不再像刚入大学时那样一心只想考另外一个实用专业的研究生,她开始主动去阅读,了解那些她曾认为“无用”的东西,将精神的力量注入现实的生活。不可否认,李晓东和徐冉的精神高度并非等齐,成长也不是同步的,但是谁也没有止于原地去等待另一个人的倒退,而是携手向前。无论是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,都不是绝对的,而精神成长的内容之一便是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对和相融。
在我们的印象中,梁晓声的写作总是带有一种深深的社会责任感。《中文桃李》中同样如此,他写一代青年人的困境,也写这困境从何而来。小说里,李晓东和徐冉的爱情不是虚浮于半空的,而是与他们的经历紧密相连,父母、同学、朋友,以及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,都是两个年轻人与社会的连接,特别是他们到北京之后的所见所闻所历,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社会横断面。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同学王文琪,他有“见识”,有“资源”,能谈理想,又熟稔世故,他的行为标准十分清晰,即有无利用价值,能否得到实际的好处。梁晓声也为王文琪保留了成长的空间,在遭遇重挫之后,终于意识到生活中最应该珍惜的东西是什么。
在李晓东、徐冉、王文琪的大学生活里,即将退休的汪尔淼教授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。课堂上,汪尔淼循循善诱,言传身教,告诉他们“人”的存在及意义,告诉他们文学是什么。我们很难不把汪尔淼与梁晓声本人联系起来,包括其高校执教经历,以及他所观察到的年轻人的彷徨与困惑。
作为一名80后读者,自然能感受到《中文桃李》中长辈对青年一代的关怀。我们这一代人经历高校扩招,从而有更多的机会以知识的力量改变命运,但我们也身处一个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时代,思想与物质同样丰富,比起小说中的徐冉,或许李晓东更具代表性,我们必须接受一点——那个理想的自我重新接受现实的塑造,必须要知道有哪些东西是不能放弃的,又有哪些责任是必须扛起的。
在梁晓声的写作生涯中,青年人向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群体。众所周知,梁晓声早前书写“北大荒知青”,为他们匡正尊严,以崇高来肯定他的同龄人、他的战友。当他年逾七十,再去书写新世纪的青年人时,笔下定然多了一种作为长辈的关心、宽容和希冀。他显然注意到80后在时代浪潮中的颠簸,也希望他们能够找到心安之处。
梁晓声对80后的观察是延续性的,既写他们为人子,也写他们为人父,在《中文桃李》中完整呈现了他们青春的精神成长,以及人至中年后的思想积淀。为了家庭幸福,李晓东的父亲默默付出,调和一度紧张的母子关系,尽力为儿子铺路,但是彼时李晓东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。待到李晓东经历种种,成为一位父亲并也开始像自己的父亲一般珍惜得之不易的幸福时,却发现他与儿子之间同样有一条代沟,这将是另一代人的故事,他们将要面临新的社会环境,解决新的精神困境。
作为被记录的一代人中的一分子,感觉挺好。我们的青春,我们的当下,我们对理想的轻视和敬畏,我们的失落和骄傲,我们在地理迁徙中与故乡割舍不下的牵绊,都被留存于《中文桃李》中,从此记忆有了一种更扎实可靠的参考。(江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