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月之内(10月19日爬箭扣,26日走司马台蟠龙山到金山岭,11月3日爬仙女楼到望京楼单边墙,2019年11月9日爬黄花城到九公山之十八蹬),把箭扣鹰飞倒仰、司马台望京楼单边墙和十八蹬走下来,应该说是一个小小的了不起。立志从辽宁绥中的锥子山走到慕田峪,把蓟镇长城这一段都走一遍以来,工作之余,每每都在努力践行,但短时间把北京长城三险走下来真的是一种时空上的幸运。11月9日,立冬后的第一天,早晨5点从家出发,5:50到火炬大厦集体乘车,10:34我们到达了北京怀柔九渡河镇的黄花城村北的小水库。刚刚下车,一道弯弯的玉龙从路东侧的小水库堤坝蜿蜒直上攀上了东侧的高山。远道而来,不知路在何方?守在水库大坝旁的的大妈已开始向我们兜售山货,核桃、板栗、红果……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的最爱。
高山、水库、大坝、飞瀑、城墙,已经标志了我们今天攀爬的起点。在召集人的催促中,我们快速通过了一个小的“铁门关”----当地村民在此设立的自行收费点。每人收费多少?真的不想知道。300多里地跑过来,花钱让通过了就行。
大理石长城,每块据说800斤
沿着小水库东岸向东北方向攀爬有300米,约百米十米长的条石砌成的长城耸立在眼前。我们在关外,5、6米高的长城,爬城无路,如登天无门。在寻觅中,我们走到了敌楼身后, 村民在这里搭建了铁梯,可以直达楼上。嗯,细想想村民收费真的是有道理。
爬上城墙,钻过烽火台的窗户,我们就从关外跑到了关内,一下子从攻城人就成了守城人,俨然像老祖宗一样接过了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。 一路攀爬,一路高升。这里真的是“蹬”的祖城,一刻也不给你放松的机会。回过头,黄花城下的水库越来越渺小,但在秋末冬初的燕山中它那迷人的黄绿色愈发的漂亮。爬升,出汗,气喘,无奈,只得把衣服减了又减,绒马甲、外套都脱了,只穿了个贴身保暖衣就觉得很好。
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,这里的长城进行了维修,但依然保存了明长城的完整风貌。城墙相对完好,第一座敌楼相对完好,第二敌座楼顶已经损毁,但外墙依然完整。还没过疲劳期,驴友们喊着、叫着,累啊,累啊!在组织者召集下,我们在第二座敌楼前拍了个团队大合影。
11点10分许, 再向前到达第一个高点。这段外墙垭口和内部台阶交错的砖墙建筑十分精美。两侧垭口砖垛像台阶一样一级一级下落,而在每一垛墙上都一个射箭空,台阶对应着箭孔,正好便于防守人员站立。过了山顶,长城向一头北偏东扎去,山凹处前行十数米,一座四眼楼立在一个矮矮的鼓岗上。
穿过这座敌楼,豁然开朗的群山中,依山而建的长城像一个大大的“几”字呈现在眼前。在这里,又创造了一个人文景观---“几”字型长城。立在外侧城墙上,人在“几”中间,摆几个小姿势,虽没想“欲与天公试比高”,同行的驴友却拍出了我与天齐的“伟大”画面。
太陡而不好走
这段下山的长城特点:一是陡峭。六七十度的坡,还有一处小断崖,中间的台阶砖已经风化断裂破损,加上碎石块,又陡又滑,“拉开距离,注意脚下,扶着城墙。”大家相互提醒着,但不时的仍有人踩着碎石跌倒。我一手拿着单反相机,一手拄着登山杖极力的重心下沉后仰,还是闹了好几个趔趄,心里紧张急了,唯恐骨碌山。二是壮美。因为路陡,人为破坏少,这里的长城保存比较完好。两侧的女儿墙有多一半都保持原貌,成锯齿状,刺向青天,非常威猛。尤其是左右对称,负势竞上,气势恢弘,在万里长城长中有着一份壮美的风采。三是精美。首先体现在依山而建的墙体设计上,呈“S”蛇形走向,依照山体走向夯基而建,不同的力向相互支撑,墙体更加稳固。随山势而建的台阶、箭孔、垭口天然合一。这些都体现了设计和施工的精湛。四是孔绝。“绝”在簸箕型的箭孔造型为蓟镇段之独有。蓟镇段长城女儿墙大多是两块砖宽,底砖有水平的,两块砖倾斜的,或一平一斜,或者一块斜着的等等,这里的独特在于把底砖烧制成簸箕装,砖外侧有10厘米宽的平沿,然后做成斜面。成型制作效率高、强度高,更耐风吹日晒雨淋。另外,非常实用,箭孔之间纵向5、6块砖的高差,横向大概两块砖吧,攀助巴掌宽的箭孔簸箕型后沿可以稳稳的迈上迈下,设计得非常巧妙。按说,这么陡峭的地方守军不需要如此密集的箭孔,想来老祖宗真有先见之明。箭孔底座设计得好,上沿的纹饰同样精美,有呈5个n圆弧状排列的,也有像“山”字,中间是立体三角,两侧半圆状,雕刻非常灵动。过了这段,还有上面两块砖错开一拳头距离,悬空的顶梁部分抹成圆弧状,整个轮廓像酒坛子的,不一而论。虽然在这里站着都费劲,这么旷世绝俗的美景,我还是拿出手机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。
真难走
一个中年女驴友,在前面曾经看我拍过几张照片比较和她眼缘,就成了我的“跟屁虫”。每当我拍照就问“你拍啥呢?”“我也拍几张。”“给我也拍几张。”——世界不打,和你不能同频共振的还真的不少。在她的喋喋不休中,我加快了下山的速度,向长城的一段断崖走去。攀下断崖,一段陡坡逼着自己“刹不住车”,三蹦两跳,我到了谷底----小长峪关。
小长峪关是这段长城一个亮点。关城拱门保存完好,可以容两三个并行。两侧长城也基本完整。墙基上原来应该有更多的敌楼等等,现在只剩遗迹了。我的伙伴姚师兄曾经到过这里。上一次他因外伤,在这里下山了。据说,是秋天吧。他们还和市发改委的卿卿大姐美美的吃了顿农家饭。这次,他再次出行,就是为了了却上次的心愿----爬过十八蹬。12点半多了肚子有些饿。小长峪关东侧50米有棵柿子树,结满了红红的柿子。一群先过来的驴友有的用石头砸,有的对树干猛踹,还有的站在城墙上用登山杖敲打。看到好吃的,明知道会涩,明知道自己不适合吃,还是分享了一个。嗯,涩涩之中带着甜,美美的。看来肚子饿了什么都是美味。再回头望,刚刚爬过的长城东侧,有几棵结满了果实的柿子树在灰蒙蒙的荒山之中更加夺目。
城边有几颗柿子树
走过了红红的柿子。又迎来了麻梨树,黑紫的果实挂满了枝头。乍一看,大小、形状,在尝尝口味,尤其是麻梨树的段枝上还有尖刺,和黑枸杞别无二致。采几颗,嚼一嚼,甜甜的黑紫汁水弄得满口皆黑。吞下去,似乎也满口生津。
看前面,还是在“V”字长城的爬升段,而且是漫长的爬升段。十八蹬在哪里?好汉们都是第一次,都回答不出来还有多远。真的是有些疲劳了!内心开始拷问自己,辛苦的攀爬究竟是为了什么?
一段坡度近乎90度,高三四十米的断崖横在眼前。猜想后来也印证这里就是----十八蹬。我到跟前时,已经有几个爬了上去。其中一个帅哥,拿着旗子,站在悬崖外侧的砖蹬上,比划着各种造型,引得群里的美女帅哥兴奋得又喊又叫。吓得我总想提醒他们:注点儿意!但始终没说出来。我知道,他们是艺高人胆大,我是人软胆子小。危险地段,不能集中行动。我只得把自己放在前有先锋后有收军的中腰位置。把相机装到书包里,紧紧背包带,再勒勒裤腰带,自己默默地给自己壮壮胆,振奋振奋精神,向断崖爬去。
近乎垂直的悬崖,断裂的石块,破碎的青砖,窄窄的台阶,我极力找准每一个着力点。每次用左手选准的把握点,再用右手试一试,是不是牢固可靠,是不是纹丝不动。每踩一个点,都反复试试,然后再作为支撑点,每一步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。断崖是直上直下的,可我的身体越来越向右侧的山体靠拢,都快转不了身体倒不开脚了。我知道,这是本能的在规避风险----离断崖的外侧远一点。攀爬中,总想让别人提个醒,踩得是不是对位置,抓得是不是牢靠。可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的每一步,帮助自己的只能是自己。
终于,我爬过了这段断崖。站在了崖壁上,小心翼翼的向下看去,有点恐高,看到有人还在砖蹬上摆姿势狂呼胜利,还有一群人在观望、拍照、欢呼----
听说还有6公里路程,到前面的高压线铁塔下山,心想这路也太远了点吧。还好,走了2公里就到了铁塔下,“沙家浜要解放了”—我们看到了希望。沿着山路,三转两转,我们来到了九公山公墓。以为到停车的位置了,心情也放松了,顺便采起了红果,等等身后的人。偶尔还走到墓穴上,捡起掉落的红果,吹吹土,放到兜里,战果满满。
山下水泥平台上,堆着一堆石板,看来是装饰陵墓的。把双肩包放到石板上,找个台阶小坐,在这群山环抱的山坳里,安静肃静清净,也很惬意。西北望,近处的一块红色花岗岩上,镌刻着迟浩田将军撰写的“铁军纪念园”几个金色大字。其身后的黑色大理石上,“铁军精神永放光芒”在夕阳的背影下灿烂依然。不知道,这个铁军是北伐那个叶挺将军的铁军否?嗯,不管是纪念哪个铁军,不忘革命传统,不忘为中华民族独立和幸福献出热血和生命的英烈是永恒的!
九公山铁军纪念园——九公山公墓
休息中,传来一个令人有点沮丧的消息。这里是公墓陵区,我们的大车不能进,还有6公里需要走出去。看看进出的车辆,幻想着可以打个车走,哪怕给他一张“老头票”呢!正在背起书包准备出发的时候,从山中走过来的一辆考斯特中巴车停在了我面前。“出山还有6公里呢,上来吧!”不容置疑的声音,让我们喜出望外。“还有几个人,能不能一起拉着?”“走吧!”热情的辽宁小伙和我们聊着天,“前几天我还拉了几个辽宁老乡”。
沿路,我们碰到了先过来的驴友,一块儿喊上车,走出了九公山,来到了兴隆城城堡,找到了回家的车。
十八蹬,你在我身后了!
作者近照
作者简介——
曹福贵,男,汉族。1963年3月出生,河北遵化人,中共党员,大学学历。机关干部。
(注:本文系作者游记,内容略有删减)
文/曹福贵
责编:张艺馨 王静静 宋雨佳
编审:陈志明 刘桂红